其他
新书速递 | “被成长”的青少年,需要“走进生命的教学”
《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阐释》是一本探讨教学如何走进师生双方生命的专著。书中开篇便回到 “教育性教学”这一经典主题,关注“大教学”之“大”的时间之维与空间之维,从破除教学的功利化倾向与学生“被学习”“被成长”的局面出发,主张教学要与学生生命进行深度关联,不能唯效率是瞻。本书不是一本教学指南,它想要唤起的,是教育者面对活泼的学生生命的爱与真诚,简言之,就是教育者热爱教育的心灵。作者认为,在这一前提下,教育者通过起兴、启发及对话的教学艺术,可以让教学走进师生双方的生命之中。
本书是刘铁芳教授继第四届“明远教育奖”获奖专著《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后的又一新作。理论化的阐释与生活化的观察的结合,对教育实践难题的观照与哲学式寻根究底的追问,促成书中大量富有原创性的观点的呈现。
《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阐释》
刘铁芳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图书概览
本书通过援引东西方古典教育中的起兴、启发及对话思想,丰富了分析 “教育性教学”的视域,凸显了教学的生命意蕴和教学旨在促进个体完整成人方面的技艺。全书以生命论为视角,以构建教育性教学话语体系为核心,创造性地阐发了个体身心的激活与教育意向性的形成、思维的激活与理智兴趣的养成、精神世界的敞亮与生命境界的提升之间的联系,为教育工作者理解 “个体成人”“教书育人”提供了新的教学哲学视角。
作者简介
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著有《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的哲学研究》《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等多部专著。
正文试读
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重度抑郁、自杀等诸种现象,折射出青少年发展中的意义问题。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谈到部分优秀的大学生的“空心病”时指出:“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当然也给我们机会把他救回来。”他认为这些学生身上“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普通现象是什么?有几位学生告诉我,‘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活着。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生命意义感的匮乏。个体生命意义感的产生跟价值感密切相关,而“空心病”的大量出现,折射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困境,即教师在教给青少年知识、发展其素质的同时,却很少敞开青少年看待自身人生内在价值目标的视域,很少让其体会到相应的价值感与意义感,或者说没有让其完整地成人。
本书试图回到赫尔巴特的基本问题,追问教学的教育性何以可能,同时努力融入中国的教学语境。我深知,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是不可能的,我只是要提供一种可能的阐释。与其说我是要提供可资参照的教学技术,毋宁说我所要思考的乃是教学究竟如何与学生生命深度关联。正因为如此,本书并非一本教学指南,而是要唤起教师面对活泼的学生生命的爱与真诚,简言之,就是激活教育者热爱教育的心灵。
文章节选自《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阐释》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微信编辑时有改动。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逛一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