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速递 | “被成长”的青少年,需要“走进生命的教学”

刘铁芳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12-23



《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阐释》是一本探讨教学如何走进师生双方生命的专著。书中开篇便回到 “教育性教学”这一经典主题,关注“大教学”之“大”的时间之维与空间之维,从破除教学的功利化倾向与学生“被学习”“被成长”的局面出发,主张教学要与学生生命进行深度关联,不能唯效率是瞻。本书不是一本教学指南,它想要唤起的,是教育者面对活泼的学生生命的爱与真诚,简言之,就是教育者热爱教育的心灵。作者认为,在这一前提下,教育者通过起兴、启发及对话的教学艺术,可以让教学走进师生双方的生命之中。
本书是刘铁芳教授继第四届“明远教育奖”获奖专著《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后的又一新作。理论化的阐释与生活化的观察的结合,对教育实践难题的观照与哲学式寻根究底的追问,促成书中大量富有原创性的观点的呈现。

《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阐释》

刘铁芳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图书概览




本书通过援引东西方古典教育中的起兴、启发及对话思想,丰富了分析 “教育性教学”的视域,凸显了教学的生命意蕴和教学旨在促进个体完整成人方面的技艺。全书以生命论为视角,以构建教育性教学话语体系为核心,创造性地阐发了个体身心的激活与教育意向性的形成、思维的激活与理智兴趣的养成、精神世界的敞亮与生命境界的提升之间的联系,为教育工作者理解 “个体成人”“教书育人”提供了新的教学哲学视角。


作者简介





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著有《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的哲学研究》《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等多部专著。





正文试读




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重度抑郁、自杀等诸种现象,折射出青少年发展中的意义问题。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谈到部分优秀的大学生的“空心病”时指出:“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当然也给我们机会把他救回来。”他认为这些学生身上“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普通现象是什么?有几位学生告诉我,‘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活着。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生命意义感的匮乏。个体生命意义感的产生跟价值感密切相关,而“空心病”的大量出现,折射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困境,即教师在教给青少年知识、发展其素质的同时,却很少敞开青少年看待自身人生内在价值目标的视域,很少让其体会到相应的价值感与意义感,或者说没有让其完整地成人。深入认识当前青少年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并且从建设性的视角来弥补他们成长中的缺失,乃是当下的教育难题。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大多从分析现象入手,将诸种现象归结为心理问题,缺少从个体发展的视角来深入阐发问题的研究。本书认为以上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厌学和厌世。厌学,乃是个体的身体、生命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意义感,个体没有真实地转向所学之物,只是被动地承受学习这件事,即他们只是在“被学习”;厌世,则是个体在周遭生活世界中感到迷失,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其身体、生命没有被充分地唤起,身心没有真正地转向世界,生发出对世界的爱,他们只是机械地“被成长”,感受不到自我在世界中成长的快乐,孤独、冷漠、空虚、暴戾等由此滋生。当个体只是被动地展开自己的生命,感受不到充分的意义时,便会产生厌学与厌世的情绪。尽管今天的青少年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乃至个性的塑造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与之前相比,现在的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部分青少年厌恶学习的现象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这意味着今日的教学改革需要一种切实立足于个体生命健全发展的内在转向,这种转向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的的转向,即由关注具体教学任务的完成到关注学生生命通过教学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教学过程的转向,即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向切实地关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究竟如何学;三是教学评价的转向,即从单纯的知识获得与技能发展评价,转向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也即不仅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学到了什么,还关注学生自身的生命状态在教学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把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生的学习体验相结合,把教学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这里关键性的转向乃是教学目的的转向,即从根本上意识到任何教学的最终的目的乃是培育个体对生命之爱与生命的意义感,由此引导个体积极而健康地成人。基于此,教学就不单单是讲授知识的技术,而成为生命唤醒的技艺。教师要着力唤起青少年对周遭世界的爱与热情,唤起他们置身于世界之中的积极意向,激发他们生命内在的价值感与意义感。今天教育界正在逐步践行一种“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对学的关注来超越以往对教的单纯关注,由此达成一种教学重心的转换,即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教师究竟如何关注个体的“学”?是指向个体当下的“学”,还是着眼于个体终身发展的“学”?是单纯达成当下以知识为目标的“学”,还是把个体整体地引入学习情境之中,唤起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生命情态的“学”?如果学习的目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扩展,那么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不过是从五十步到一百步而已,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无疑,教育性教学在任何时代都是艰难的实践。我们今天同样面临着教学根深蒂固的功利化倾向。今天各种花样繁多的教学范式,不管是以教师为本,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只要唯效率是瞻,这样的教学就不可能达成个体成人的目标。当下林林总总的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教育目的与手段、过程的断裂和教学之教育性的匮乏。我们究竟期待什么样的教学?教学究竟指向什么?是知识与技能还是个体生命的完善?这些是我们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我们需要超越教学的表象,深入探寻繁华背后的根本性教学旨趣。本书主张回到个体成人的教学目标,转向一种生命论的教学哲学探究。

本书试图回到赫尔巴特的基本问题,追问教学的教育性何以可能,同时努力融入中国的教学语境。我深知,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是不可能的,我只是要提供一种可能的阐释。与其说我是要提供可资参照的教学技术,毋宁说我所要思考的乃是教学究竟如何与学生生命深度关联。正因为如此,本书并非一本教学指南,而是要唤起教师面对活泼的学生生命的爱与真诚,简言之,就是激活教育者热爱教育的心灵。



文章节选自《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阐释》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微信编辑时有改动。


往期文章
 

我们有书,你有故事么?

教育科学出版社成立40周年征文启事

教育科学出版社成立40周年丨老照片里的教科社

新书速递 | 深刻塑造21世纪教育图景的27个教育理念

共读教科经典好书,一起真爱书友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逛一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